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根据2013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18岁及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 (T2DM)患病率为10.4%。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为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传统内科治疗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为了克服这一现状,科学家们正逐步将研究重点转移至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领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修复胰岛病理状态的重要细胞来源。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MSCs类型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 UC-MSCs)移植治疗糖尿病。
干细胞的治疗糖尿病机理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因此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胞损伤性疾病。
已有研究表明:干细胞体外培养可以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在胰岛微环境下,干细胞有促进血管形成,参与胰岛B细胞再生的作用。
干细胞的治疗机理就是通过植入干细胞,机体损伤信号能够刺激干细胞往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迁移以及分化,从而达到再生与修复胰岛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
1.降低药物治疗的频率;
2.降低对于胰岛素的依赖;
3.干细胞增殖分化成胰岛β细胞,修复胰腺损伤;
4.激活休眠干细胞、替代凋亡细胞、清除有害物质;
5.调节细胞因子,防治其他组织器官的并发症;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
截至2020年4月,全球范围内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共计211项,其中关于 T1DM共62项,T2DM共74项,糖尿病并发症85项。
在中国范围内开展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病临床试验共计39项,其中,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研究的共9项,3项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T2DM的研究。
先后已有中国、美国、印度等国家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结果(表1)。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成果
干细胞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案例
案例一:2008年,Jiang等对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进行了探索。 研究人员以静脉注射方式将1.35×106 / kgMSCs分3次注入10例患者体内,每次输注间隔时间为1个月。
10例患者于移植后6个月出现胰岛素需求量显著减少,减量幅度为(29±5. 3)IU,4例患者胰岛素减量超过50%。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由移植前9. 8%降至移植后6. 7%,C肽和胰岛素水平均改善显著,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发热、寒战、肝损伤、免疫排斥等反应。
案例二:2010年5月,Liu等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2例T2DM患者,开展了1项为期12个月的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HbA1c的下降程度在治疗后3个月时显著减缓,由移植前(8. 20±1. 69)%降低至 (6. 89±0. 90)%;空腹血糖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不同监测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6个月时差异最为显著,并在12个月随访期内维持在较低水平。HOMA-2B从移植前的(65.99± 23.49)%增加至6个月时的(98.86±43.91)%,在12个月随访期恢复至(86.0±37.1)%。
所有需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注射剂量均较移植前显著减低,并在12个月内维持较低水平;29%(5 / 17)患者胰岛素注射剂量减少超过50%;41%(7 / 17)患者在术后2~ 6个月停用外源性胰岛素,达到完全缓解状态并平均维持(9. 3±3. 8) 个月。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问题也是临床及科研人员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早期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将人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尾静脉分3次、每次间隔2周注射入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体内,未发现移植相关毒性,且所有观察到的注射点和器官均呈正常状态, 未发现致瘤倾向。
在临床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少。
展望
已开展的动物实验及小样本临床研究观察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2型糖尿病动物的胰岛β细胞功能, 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改善HbA1c水平以及C肽分泌,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提供了一种治疗新策略。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应聚焦于扩大样本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观察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远期效果,以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方案,降低其潜在风险。
-
干细胞调治糖尿病的进展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爆炸性增长,在国内已达到9.7%,患病总数可能超过1.2亿。面对庞大的患病基数,其调治方法已成为研究人员的重点研究方向。近年来,干细胞
-
间充质干细胞有什么用
众所周知,间充质干细胞的由来是中胚层,广泛分布于全身多组织的干细胞。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家顺利地从骨髓中分离出一种纤维原细胞,并证明它可以在体
-
视神经萎缩需要怎样治好吗
想问一下视神经萎缩需要怎样治好吗杨医生 生物细胞专家
视神经萎缩怎么样治效果好吗
杨医生 生物细胞专家